您当前的位置: 中华创业加盟网 > 文化 > 正文
中华创业加盟网-移动版 首页

传统文化就要“活在当下”

时间:2021-05-29 15:09  阅读:1
分享到:

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融合解读,不是苦差事,相反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、有意义的事情

2016年11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,将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当时得知这个消息,我感到很振奋。正如中国申报的项目名称所阐明的,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,并且,中国人长期而广泛地运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生产、生活、文化、社会活动。二十四节气入选“非遗”,实至名归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我们理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。

与此同时,我也感到,我们更要有所担当,有所传承。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不仅仅是“遗产”,更是“活物”。它们不应当被当作“古董”高高供起,也不应当被简单、机械、浅层次地“复古”。老房子长久不住,哪怕粉饰得再华丽,也会不可避免地朽坏。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入现代社会,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,需要面向孩子、面向未来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文史、诗词、书画、节气、器物、建筑、科学技术等,它们之间有不同,但更多的是紧密联系、互为支撑,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它们。譬如,二十四节气与古典诗词,两者之间就有着天然而深厚的联系。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这首《节气歌》不就是节气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吗?

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需要符合现代的生活和语境。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,坚持陪孩子一起读古诗词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还持之以恒地在做一件事:每天,根据当时当日的节气和时令,选取一首古诗,给它配上精简有趣的解读。这些解读文字,随即发表在我的微信公号“大诗兄说”上面。最近,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为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丛书,颇受读者欢迎。我认为,“节气+诗词”的现代解读,是一种文化交叉、文化融合,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创新。让古典诗词来做二十四节气的经典“说明书”,十分必要,大有可为。

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融合解读,不是苦差事,相反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、有意义的事情。温故知新、举一反三,这其中值得我们发掘的东西太多太多。一旦进入其中,你就会感觉进入了一座宝库、一座百花园。中国古代的诗人们,对于节气和时令的感悟,丰富细腻、博大精深。就以苏东坡为例,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各种动植物从“沉睡”中醒来,《惠崇〈春江晓景〉》被选入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春季卷“惊蛰”篇章;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”,这是入选“大暑”篇章的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,因为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正值“大暑”节气;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,中秋佳节在“秋分”节气之中,《水调歌头》因此入选;冬日里,天上孤鸿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,这首《卜算子》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,当在“小寒”节气中。

不仅是苏轼,曹操、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、辛弃疾、李清照、纳兰性德……这些伟大的诗人行走天地之间,春华秋实、夏虫冬雪,都无比诗意地呈现在他们笔下。

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。在智能手机时代,“刷屏阅读”“碎片化阅读”和音频、视频、图片阅读大行其道。这并非洪水猛兽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,需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。譬如,中国古典诗词大多短小而隽永,正适于随时随地的“碎片化阅读”。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通过精心的编选,把看似“碎片”的诗词,通过“节气”这条时间线,有机地连缀起来,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系统;这套书还精选数百张精美图片和书画,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,大大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我们始终要记住的是,改变的是形式和载体,不变的是内核,“内容依旧为王”。《诗经》《史记》这些伟大作品诞生的时候,它们是写在竹木简上的,后来它们被印刷在纸张上,现在它们被装在手机里、展现在指尖和屏上。如今,很多人都觉得“10万+”很了不起,但其实,真正伟大的著作,从古至今,它们的阅读量一定是“十亿+”。优秀的传统文化,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,是我们与生俱来、薪继火传的文化基因。

己亥年春节近在眼前。在一年一度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佳节里,让我们一起,把当代人的身影和生活印刻在世世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习俗中去。

每日中国网 责任编辑:中华创业加盟网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中华创业加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华创业加盟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中华创业加盟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中华创业加盟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传统文化就要“活在当下”

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融合解读,不是苦差事,相反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、有意义的事情

2016年11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,将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当时得知这个消息,我感到很振奋。正如中国申报的项目名称所阐明的,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,并且,中国人长期而广泛地运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生产、生活、文化、社会活动。二十四节气入选“非遗”,实至名归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我们理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。

与此同时,我也感到,我们更要有所担当,有所传承。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不仅仅是“遗产”,更是“活物”。它们不应当被当作“古董”高高供起,也不应当被简单、机械、浅层次地“复古”。老房子长久不住,哪怕粉饰得再华丽,也会不可避免地朽坏。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入现代社会,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,需要面向孩子、面向未来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文史、诗词、书画、节气、器物、建筑、科学技术等,它们之间有不同,但更多的是紧密联系、互为支撑,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它们。譬如,二十四节气与古典诗词,两者之间就有着天然而深厚的联系。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这首《节气歌》不就是节气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吗?

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需要符合现代的生活和语境。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,坚持陪孩子一起读古诗词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还持之以恒地在做一件事:每天,根据当时当日的节气和时令,选取一首古诗,给它配上精简有趣的解读。这些解读文字,随即发表在我的微信公号“大诗兄说”上面。最近,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为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丛书,颇受读者欢迎。我认为,“节气+诗词”的现代解读,是一种文化交叉、文化融合,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创新。让古典诗词来做二十四节气的经典“说明书”,十分必要,大有可为。

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融合解读,不是苦差事,相反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、有意义的事情。温故知新、举一反三,这其中值得我们发掘的东西太多太多。一旦进入其中,你就会感觉进入了一座宝库、一座百花园。中国古代的诗人们,对于节气和时令的感悟,丰富细腻、博大精深。就以苏东坡为例,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各种动植物从“沉睡”中醒来,《惠崇〈春江晓景〉》被选入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春季卷“惊蛰”篇章;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”,这是入选“大暑”篇章的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,因为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正值“大暑”节气;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,中秋佳节在“秋分”节气之中,《水调歌头》因此入选;冬日里,天上孤鸿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,这首《卜算子》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,当在“小寒”节气中。

不仅是苏轼,曹操、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、辛弃疾、李清照、纳兰性德……这些伟大的诗人行走天地之间,春华秋实、夏虫冬雪,都无比诗意地呈现在他们笔下。

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。在智能手机时代,“刷屏阅读”“碎片化阅读”和音频、视频、图片阅读大行其道。这并非洪水猛兽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,需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。譬如,中国古典诗词大多短小而隽永,正适于随时随地的“碎片化阅读”。《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》通过精心的编选,把看似“碎片”的诗词,通过“节气”这条时间线,有机地连缀起来,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系统;这套书还精选数百张精美图片和书画,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,大大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我们始终要记住的是,改变的是形式和载体,不变的是内核,“内容依旧为王”。《诗经》《史记》这些伟大作品诞生的时候,它们是写在竹木简上的,后来它们被印刷在纸张上,现在它们被装在手机里、展现在指尖和屏上。如今,很多人都觉得“10万+”很了不起,但其实,真正伟大的著作,从古至今,它们的阅读量一定是“十亿+”。优秀的传统文化,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,是我们与生俱来、薪继火传的文化基因。

己亥年春节近在眼前。在一年一度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佳节里,让我们一起,把当代人的身影和生活印刻在世世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习俗中去。

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:中华创业加盟网
免责声明: 中华创业加盟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相关阅读